相关文章
友情链接

通威股份高层详解80亿多晶硅项目

就在近日,通威股份(600438.SH)发布了一条重磅消息,计划建设年产5万吨高纯多晶硅及配套新能源项目,预计投资总额为80亿元。这是通威股份自成立之后的最大一次下注,其大力进军太阳能光伏决心可见一斑。

然而,多晶硅市场已由过去的疯狂飙涨走向了平静,早已不再是众多资本竞相追逐的高利润、高回报产业。通威股份选择此刻“弯道超车”能否获得认可,企业自身是否具备驾驭如此巨量的资金的实力、从而实现可观的回报?就此,第一财经记者专访了公司的多位高管,他们在多方衡量与比较之后,期待通过多晶硅产能扩张、革命性的技术进步,对该行业的“领导者”定义给出全新的注解。

将近百亿元的投资,是通威股份的崭新起点。

该项目将分两期实施,第一期的2.5万吨高纯多晶硅将于2017年6月30日前开工建设,最快2018年建成投产。

按照计划,通威股份与乐山市人民政府、乐山市五通桥区人民政府共同签署《投资协议书》,在当地建成年产5万吨高纯多晶硅及配套新能源项目。该项目的投资主体由两家公司组成,一方是通威股份的控股子公司---永祥股份,另一方为单晶硅片制造商隆基股份(601012.SH)。两家在新企业的股比分别为85%:15%,出资10.2亿元和1.8亿元。

“我们做多晶硅,但对于下游的硅片产品不会简单做大。通威和隆基这样的行业巨头都应发挥各自的长项。此外,我们也希望形成行业的有效协同发展,这是国际化合作的最佳途径。我们还会将股权开放,让彼此增强战略协同的深度。”通威集团董事长元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。

(上图为通威股份董事长刘汉元)

刘汉元表示,长期的战略协同关系将进一步保障通威股份多晶硅产品市场价格、销售渠道的稳定,进一步巩固并提升市场占有率。

通威股份副董事长、董秘严虎告诉第一财经记者,“目前通威子公司永祥股份拥有1.5万吨的产能及产量。到2017年6月,该产线也将进一步优化,约投入1.6亿元就可提高5000吨产能,从而达到2万吨的产能规模。”

对于这次80亿元的投资,严虎也表示,这是企业对市场、成本等细致分析之后做出的决定,“我们为项目设置的保本点远远低于现在的市场价格,应该说十分具有竞争力。据2016年多晶硅均价和未来光伏平价上网情况,我们预测今后3~5年,多晶硅的售价在8万元~12万元/吨之间波动。假设市场价保持12万元/吨,我们可在2年内收回成本。即便是极端情况(即不排除会出现6万元~8万元/吨的售价),公司的平均成本还是要比这一价格低。所以,全成本之下盈利是有空间的。”

他说道,去年7~9月,当时不少多晶硅企业在检修,而且售价从14万元/吨降低到8万元/吨左右,即便如此公司照样满产满销。

为何是乐山?

当不少多晶硅企业已向西延伸,到新疆、内蒙古地区寻找多晶硅产能的扩张之路时,通威股份依然留在了根据地乐山。

严虎说, “四川乐山作为我国多晶硅的发源地之一,也是现在永祥多晶硅的生产基地。经过十年持续不断的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,永祥多晶硅已取得产能全国第三、技术全球领先、成本全国最低的优势竞争地位,永祥的竞争基础、地位、技术、人才、管理、成本及效率等方面具备进一步扩能的优势,扩能后竞争力将进一步突显。”

继续留在乐山,通威股份也有其他理由:第一,拟新建多晶硅项目地点的选择要素之一就是电力价格。“我们与当地政府合作,在电价上进行了一些磋商并达成共识,,电价方面享受了一些优惠政策,影响还是较大的。因为电力成本在多晶硅的生产成本中占比高达30%~40%。达产并成功运行后,我们的成本预期可进一步下降至4万多元/吨。”严虎表示。

第二,四川是我国水电清洁能源大省,水电装机容量近1亿千瓦,预计2016年弃水量达250-300亿千瓦时,拟新建项目落地四川将有优势,通过高水平的绿色载能产业实现绿色发展。四川也具备兼顾水电发电企业、电网、用户三者利益,发展高载能新兴产业的条件。

而在乐山当地建设新厂,公司也可继续使用原有的技术与管理人才,且新旧两个基地的距离也不远,整体布局更为高效可靠。

多位通威股份高层也表示,在乐山地区,虽然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并不少,但多年之后只有永祥股份一家公司存活了下来。投资节奏把握得当、技术研发的领先以及精细化管理的持续执行等,综合奠定了公司在多晶硅板块的核心竞争优势。

谈及技术问题,永祥股份财务总监周斌则对第一财经记者说,“2.5万吨的多晶硅将于明年投产。使用的技术工艺仍属于改良西门子法,但不是简单的照搬改良西门子法,还有公司多年的技术积累,新项目在成本大幅下降的同时,产品品质还将大幅提升,全面满足P型单晶甚至N型单晶的需求。”

多晶硅是否过剩?

在对技术与成本精细谨慎的推演之后,通威股份的这场多晶硅下注也有了底气。

目前,市场的另一重质疑则集中在“多晶硅是否会出现过剩”的这一问题上。

严虎告诉记者,2010年时中国的多晶硅进口量为50%,去年仍有40%的进口量。所以,外界认为的“中国多晶硅产业过剩”这一猜测不符实情,“准确地说,多晶硅的设计产能有些过剩。但市场行情一旦稳定上升,不太会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。”

据了解,目前国内已建成且稳定生产的多晶硅企业有17家,产能合计约21.8万吨,下游太阳能级多晶硅片、单晶硅片行业目前国内稳定生产的企业有70多家,产能合计约80GW,多晶硅料需求约45万吨。2016年,全球多晶硅产量达37万吨,同比增长8.8%;中国多晶硅产量达19.4万吨,同比增长17.6%,全球及中国多晶硅产量保持增长态势。中国产量占比逐年增高,2016年首次超过50%,中国逐渐成为多晶硅的主要生产国。

虽然我国多晶硅产量近几年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,但依赖进口的局面依然存在。海关数据显示,2016年全年累计进口多晶硅达到141022吨,同比大幅增加20.6%。月均进口量在11752吨。

目前我国多晶硅主要进口地区有韩国、德国、美国、台湾等。数据显示,2016年全年,我国自韩、德、美、台这四个地区进口多晶硅达12.49万吨,占总进口量的88.6%,四国进口量占比分别为 49.7%、25.3%、4.0%,9.6%,韩国居首位且占比巨大。韩国由于极低的税以及由此导致的韩国新增产能逐渐释放的影响,产量几乎全部进入中国市场,而德国占比较高的原因是瓦克可规避双反制约。

严虎表示,公司现在选择上马5万吨的产能,希望能替代部分国外进口产品,同时通威股份的多晶硅成本做得不错,也可很好地利用自己的经验与技术,从而实现弯道超车。

“未来我们是否会担心多晶硅价格的下降?并不会。其实,整体行情下来一点,反而对我们更有利。国内虽然有19万吨的产能,但不少企业的成本是在每吨8至10万元。如果市场行情降低很大的话,它们不一定能生产,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公司要去西部建设产能的原因。而我们在10万元/吨的价格下,仍可以获得不错的收益。”严虎对此信心十足。